科学普及

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丨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

来源:全民健康小卫士 发布时间:2025-10-11
浏览次数:

  2025年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活动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为进一步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前期面向各地征集了宣传海报,并组织起草了宣传口号。经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组织专家遴选,确定了6张公益海报、10条宣传口号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供各地使用。

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口号

  一、用支持消除偏见,用服务传递温暖。

  二、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理性区分,科学应对。

  三、健康不仅是躯体无恙,更是心理的晴朗。

  四、阳光心态,从小灌溉。

  五、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从陪伴和理解做起。

  六、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七、情绪没有对错,给情绪一个健康的出口。

  八、运动是情绪的良药,微笑是心灵的阳光。

  九、家是心灵的避风港,倾听与理解是最好的陪伴。

  十、主动求助是积极治愈的开始。

1.jpg

  1、世界精神卫生日概念

  什么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1992年发起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识,促进对精神疾病进行更公开的讨论,并鼓励人们在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方面进行学习、投资。

  精神卫生重要性:

  ①对个人而言:良好的精神卫生状态能让人积极面对生活,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增强人际关系,提升生活质量。

  ②对家庭来说:家人的精神健康关乎整个家庭的和谐与幸福。一个精神状态稳定的家庭成员可以为家庭带来温暖和支持,减少家庭矛盾和冲突。

  ③对社会来讲:精神健康的人群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减少精神疾病患者对社会造成的负担和潜在风险。

  2、各年龄段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

  01 婴幼儿0~3岁

  由于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02 学龄前儿童4~6岁

  难以离开家长、与小伙伴相处困难。处理不好,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鼓励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是避免学龄前儿童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03 学龄儿童(7~12岁)与青少年(13~18岁)

  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适应不良、逃学)、情绪问题、性心理发展问题、环境适应问题、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毒品、过度追星、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等。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是避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04 中青年(19~55岁)

  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和工作压力等带来的问题;与家庭相关的问题,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问题。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青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05 中老年(55岁以上)

  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3、常见的心理疾病

  01 焦虑症

  焦虑症是精神上的疾病,焦虑症的表现具有持久性的焦虑,紧张不安和内神经紊乱脑功能失调等诸多症状,焦虑症的表现还常常会引起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上的不适感。焦虑症常发病于中青年,男女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不过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压力也随之而来,导致的是焦虑症患者数量的上升,为了降低焦虑症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了解焦虑症的表现是很重要的。

  焦虑症的表现持续在6个月以上,症状可以分为四个类型:

  1.身体紧张:这个指的是焦虑症患者常常觉得自己不能放松下来,全身紧张。他面部绷紧,眉头紧皱,表情紧张,唉声叹气,有的时候会坐立不安,来回徘回,总觉得是要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不能安心,但是自己又说不出到底是怎么回事。

  2.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焦虑症患者的交感和附交感神经系统常常超负荷工作。患者出汗、晕眩、呼吸急促、心跳过快、身体发冷发热、手脚冰凉或发热、胃部难受、大小便过频、喉头有阻塞感等一系列的身体上的不适。

  3.对未来无名的担心:焦虑症患者总是为未来担心。他们担心自己的亲人、自己的财产、自己的健康,始终是不能够让自己放松下来,以至于导致很疲劳。但是还是控制不住的担心焦虑,至于是为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楚。

  4.过分机警:焦虑症患者每时每刻都像一个放哨站岗的士兵对周围环境的每个细微动静都充满警惕。由于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警惕状态,影响了他们干其他所有的工作,甚至影响他们的睡眠,不能够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习惯,这导致的是引起身体上的各种不适,家庭生活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02 抑郁症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抑郁症发病率很高,几乎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巨大痛苦。

  引起抑郁症的两大原因:非心理原因和心理原因。

  1.引起抑郁症的原因之非心理原因

  (1)药物的副作用。药物可以治病,也会对身体造成损害,甚至引起抑郁症。服用治疗高血压、心律不齐和其它类固醇药物,如果发现有抑郁症状,应立即请医生诊断。

  (2)甲状腺问题。甲状腺不正常是引起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3)经前综合症。许多妇女都有经前综合症,但其中只有5%患严重抑郁症影响日常生活。主要症状有:强烈饥饿感、哭泣、行为异常。

  (4)缺乏运动。研究表明,缺乏运动会导致抑郁症。

  2.引起抑郁症的原因之心理原因

  人生活在社会中,其寿命、健康和疾病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人们观察、烦恼、幸福、悲痛、舒畅、焦虑等,这一切维持或破坏人的正常生理功能的情绪都与社会紧密相连。生活中凡能造成强大的精神压力,严重的精神创伤都会引起抑郁症的心理因素。

  03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又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

  常见症状: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持久,容易分心,难以维持在一个任务上。常常出现犯错误、忘记事情、丢失物品等问题。多动,静坐困难,常常在不适当的时候涌动、躁动、翻动。这种多动并不是由于外部刺激而产生的,而是自发性的。冲动,行为冲动,难以控制冲动行为,如不能耐心等待、插话、难以按规定顺序做事。

  早期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和行为疗法可以帮助青少年掌握更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为青少年制定规律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和任务。学校提供适应性的教育支持,如额外辅导、时间管理技巧和学习策略。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释放多余的能量,减轻多动症状。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减少干扰和刺激,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专注力。对于一些症状严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家庭和社交支持对于青少年的康复很重要,肯定他们的优点和努力,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04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是指在青少年时期出现的情绪极端波动障碍,其症状类似于成年人的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阶段,因此早期识别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对于及时干预和提供适当治疗非常关键,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和学业表现。

  常见症状: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与成年人类似,但可能表现出一些特定的差异。

  躁狂期,感觉异常兴奋和高涨,可能会出现自大和自信心过度。语言冗长,思维加快,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可能导致冲动的决策和危险行为。睡眠需求减少,可能出现失眠。抑郁期,感到极度悲伤、绝望和无助。思维缓慢,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出现学业下降。对平常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和乐趣。睡眠和食欲改变,可能出现睡眠困难或过度睡眠。

  情绪波动,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情绪波动可能非常剧烈,从极度的兴奋到深度的绝望。社交问题,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冲突和困扰。学业问题,由于情绪波动和注意力问题,可能在学习和学业上遇到困难。

  早期干预: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插图治疗是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可帮助患者学会应对情绪波动和情绪管理技巧。减少患者面临的应激和压力,可帮助减轻情绪波动。建立稳定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计划,规律作息和饮食,有助于稳定情绪。鼓励青少年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联系,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寻求情感支持。家人和学校老师需要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和护理方法,以便更好地支持患者。

  4、十条锦囊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01 自我认识

  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如心理测试、角色扮演等,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需求。同时,鼓励他们倾听他人的意见,以获取更全面的自我认识。

  02 价值观培养

  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包括尊重他人、关爱环境、勇于承担责任等。这些价值观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03 兴趣挖掘

  通过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兴趣班等,让孩子们尝试不同的领域,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活动。

  04 特长培养

  针对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如音乐、体育、艺术等。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还能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05 明确目标

  青春期是孩子走向独立的重要阶段。在自我认知和兴趣探索的基础上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好生涯和学涯的规划。

  06 自主学习

  鼓励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期复习、做笔记等。同时,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07 合作与交流

  通过参加团队活动、小组讨论等,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08 解决问题

  教育孩子们面对问题时,要学会冷静分析、寻找解决方案。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

  09 健康生活

  鼓励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同时,引导他们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10 心理调适

  陪伴和教育孩子们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如通过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压力。同时,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学会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个人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1.日常调适方法:

  运动 :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促进多巴胺分泌,缓解焦虑。

  冥想与呼吸练习:每天5-10分钟专注呼吸,减少杂念。

  艺术调节:听音乐 、阅读、绘画等转移注意力,平复情绪。

  倾诉与社交:与亲友分享感受,建立支持网络。

  2.科学应对心理问题:

  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避免自行用药或拖延。

  参与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学习长期调试技能。

  3.高危群体自我关怀:

  儿童青少年:家长需关注情绪变化,避免过度施压。

  职场人群:学会弛张有度,培养兴趣爱好缓解压力。

  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保持社会联系。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扬州市残疾人联合会、部分素材综合自网络

下一篇: 社区康复 2